来源:@华夏时报微博
华夏时报记者 张智 北京摄影报道
一场秋雨一场凉。
往年“贴秋膘”的季节,猪肉价格上涨明显,然而,今年“旺季不旺”,猪肉价格持续低迷,尽管近期发改委万吨生猪收储的信号似乎略微拉住猪价下降的缰绳,但和去年相比,猪价仍然整体处在较低水平。
据农业农村部监测,截至8月29日14:00时,全国农产品批发市场猪肉平均价格为19.94元/公斤,比8月28日的19.82元/公斤小幅上涨。
市场人士表示,当前,北方养殖端正在惜售挺价,但南方猪价大面积下行,导致全国猪价冰火两重天。“养殖端减重出栏,供应增量,但下游需求受院校放假和高温天气持续的双重影响的减量期,供大于求导致猪价处于低位。立秋对气温影响有限,多数地区还处于高温天气,猪肉需求并没有很明显地改善。”卓创资讯生猪分析师李晶告诉《华夏时报》记者。
按照预测,四季度产能充沛,生猪供应充足,猪价上升空间有限,消费提振或支撑猪价仅小幅上涨。
触底小涨
随着猪肉价格小幅上涨,新发地肉类市场的散客再次多了起来。
一进大厅,夹杂着肉腥味道的冷气扑面而来,大厅内,一列列商户正在热情地招揽顾客。8月29日,《华夏时报》记者在现场看到,新发地市场内不少散客拖着小车,熟练地在摊贩处选购猪肉。
“市场现在五花肉18元一斤,新发地13元一斤,比外面便宜不少。”一位选购猪肉的阿姨告诉《华夏时报》记者。
当天,猪五花的新发地市场批发价为19元—23元/公斤,白条猪批发价为15.8元—17元/公斤,较去年8月全国生猪月均价的20.35元/公斤,最大降幅达22.36%。
和今年7月初的18.70元/公斤相比,最大降幅达15.5%。尽管今年7月,猪价在长期低迷中短暂上涨,不具有普遍性,但今年6月初,猪价也达17.25元/公斤,仍高出8月末8.4%。
从全国来看,今年猪肉价格波动明显,但总体保持低位。
农业农村部监测数据显示,今年1月初,全国生猪价格从16.57元/公斤窄幅波动上涨,于1月末达到阶段高点16.69元/公斤后转入下行通道;5月中旬开始,价格同比跌幅快速扩大;6月中旬跌至14.58元/公斤,在端午备货以及供给减少推动下,于7月第二周回升至15.09元/公斤,但和去年同期相比,仍下跌18.5%。
从过去几年来看,猪肉价格多跟随生猪价格的变化,而呈现周期性调整。
李晶表示,猪肉价格于2021—2022年先跌后涨,2023年整体平稳,2024—2025年先涨后降的走势。
“经过养殖户退市及中小养殖场转型,当前养殖规模处于近年来的新高水平。”李晶表示。
对此,国家发展改革委迅速行动,于8月21日宣布将会同有关部门开展中央冻猪肉储备收储工作,以稳定市场预期、保障养殖户合理收益。
“若近期开展冻猪肉收储,从短期行情看,中标企业加大生猪收购,无疑会提升生猪消化速度,需求端增量。且养殖端减重接近尾声,结合月末及月初养殖端生猪出栏减少,需求端受即将而来的降温和院校开学的提振而有增量,在供求现状改善的情况下,猪价或迎接短时触底小涨。”李晶表示。
多举措调控猪价
需求方面,中国农业科学院北京畜牧兽医研究所研究员、农业农村部猪肉全产业链监测预警首席分析师朱增勇对《华夏时报》记者介绍,当前,尽管近期开学返校、旅游消费等因素叠加,带动餐饮消费回暖,但高温天气下,实际增量有限,对猪价支撑力度不足,猪肉消费仍处于淡季。
李晶也表示,从长期来看,能够推动猪价调整的根本还在于生猪市场的供需关系,收储在这个阶段只能起到情绪面影响,对于延续养殖户养殖信心影响有限。
据了解,为保障猪肉价格回暖,生猪行业“反内卷”政策加速落地,今年以来多次政策出台,倡导行业减母猪、控二育、降体重。
5月底,市场消息称,相关部门召集大型猪企开会,协调相关企业去产能,包括暂停能繁母猪扩产、出栏体重控制在120公斤左右、不鼓励卖二育等;6月上旬,农业农村部召开生猪生产调度会,提出了具体的生猪生产调控目标,包括优化生猪生产,引导降低出栏体重,全国能繁母猪存栏量调减100万头至3950万头,加大弱仔淘汰力度等,这是自2019年非洲猪瘟后,首次在正常周期下启动百万级产能削减计划。
7月23日,农业农村部畜牧兽医局召开了推动生猪产业高质量发展座谈会,邀请牧原、新希望等头部养殖企业以及双汇、金锣等大型屠宰加工企业参会,分析研判生产形势,听取各方意见,提出推动全产业链高质量发展的措施建议。
“当前支持生猪适度规模养殖,促进生猪产业持续健康发展仍是未来生猪市场发展的方向。中小养殖户为主的中型家庭农场有望发挥灵活性优势,以特色养殖或者以公司+农户等形式进行养殖转型。同时,龙头企业也发挥产能调控带头作用,合理淘汰能繁母猪,产业结构或趋于均衡发展。”李晶表示。
责任编辑:徐芸茜 主编:公培佳