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方外交部发言人郭嘉昆的表态特别直白:南沙群岛本来就是中国的固有领土,在非法占着的岛礁上搞建设,中国肯定反对;该有的必要措施,我们也会跟上。一句话没绕弯子,态度明明白白摆这儿了。
把公开的资料仔细捋一遍就会发现,越南这轮填海造岛,明显是加快了速度、升级了规模。四年前,他们还只是在滩涂上搞搞加固,现在好多地方都往“军事要塞”的方向建了。比如柏礁,据说修了条大概3200米的跑道,毕生礁的跑道也有2500米左右,巴平礁甚至还在修第二条跑道。这就说明,越南已经不满足于让直升机、轻型飞机在这儿“打卡”了,而是想让固定翼战机能在这儿起降,把战机的作战半径往外推得更远。
再看鸿庥岛,面积从原来的0.08平方公里,硬生生扩到了0.83平方公里,差不多大了十倍。这可不是简单堆点沙子就行的,必须得配套修护岸、加固地基,还得建淡水和电力供应设施、燃油储存库、应急设备。不然的话,一个台风季过来,这些填海的地方很可能就出问题了。越南还说,要对他们占着的21个南沙岛礁全面动工,明摆着是想把这些零散的小岛小礁“串成一条链”,变成一个基地群,这样就能扩大他们在南海的海空监测范围,也方便调动兵力。
越南这么费劲儿地搞,其实就是想占“既成事实”的便宜。跑道修通了、码头稳住了、碉堡立起来了,他们觉得自己的话语权就能多一点,之后再拿所谓的“12海里领海”“200海里专属经济区”来说事儿。
但问题的关键是,这事儿根本不合法。中国早就反复说过,在非法占据的岛礁上搞建设,是不可能生出合法的海洋权利的。这条底线绝不会动,所以越南后面再怎么算计,其实都是白搭。更重要的是,一旦越南的扩建触碰到红线,中国海上执法的名单里,肯定会加上越南,到时候就不是偶尔应对一下,而是天天盯着他们了。
美国这次抛出这份“通报”,表面上看像是在提醒大家关注这事,实际上更像是在“拱火”。报告把越南的动作放到聚光灯下,让舆论热度一下子涨起来,之后美国就能顺理成章地推销他们的“南海安全合作”“技术支持”。之前美国和越南刚签了贸易协议,紧接着越南就在南沙的工程上加码,外界很容易觉得越南的“底气”就是从这份协议来的。
可问题是,这底气根本不是越南自己的钢筋水泥撑起来的,而是别人口头说说的承诺。菲律宾就是例子,真到要美国兑现承诺的时候,美国能做到几分,谁心里都没底。
南海这盘棋,资源和地缘因素缠得特别紧。渔业资源、油气资源、海上航道、军事纵深,全都是实打实的重要筹码。之前区域内的国家好不容易达成了“搁置争议、共同开发”的基本共识,可越南现在忙着加速搞建设,很大程度上是想在“南海行为准则”落地前多抢点筹码,等谈判的时候能更有底气、嗓门更大。
算盘打得挺精,但他们也得想想,对面坐着的是谁。中国在南海的巡逻从来没停过,海警的执法装备一直在更新,保障设施也在完善。之前说的“必要措施”可不是摆样子的,是真的会用的。如果越南非要往红线上面撞,下一步就不是嘴上吵架了,而是执法层面的硬碰硬。
中国该如何应对?确实有现实困难,但不是没有解决的办法。南沙的岛礁多、离大陆远,管起来不容易,还得兼顾黄岩岛、仁爱礁、钓鱼岛这些地方,这是实际情况。但办法总比困难多:首先得稳住节奏,把关键岛礁的综合补给、医疗救援、气象通信、应急搜救这些公共服务能力做好,把巡逻变成“网格化常驻”,时时刻刻都有人在。
然后得用“组合拳”:外交上交涉、法理上斗争,海警到海军形成不同层级的威慑,再配上经贸手段精准施压。要知道,越南对中国的供应链依赖不小,制造业需要的原材料很多都来自中国。一旦中国在通关效率、检验检疫、标准认证这些方面做些调整,越南的企业成本就会增加,压力直接就传到他们的账本上了。
再往大了说,得推动“南海行为准则”尽快落地,先把规矩立起来,谁越线就按规矩处理。规矩明确了,执法的时候也更有底气。
法理上的道理必须说清楚:越南想靠填海造岛的“人造变化”,逼着别人承认他们的法理权利,把“搞建设”和“要权利”绑在一起,这根本站不住脚。在非法占据的岛礁上扩建,不可能生出合法的领海和专属经济区。如果越南还想凭着这些非法建设主张捕鱼权、采矿权,那现场执法的冲突就很难避免了。到时候就不是吵吵架那么简单了,中国这边出动的会是海警船,甚至更高层级的海上力量,性质就不一样了。
东盟国家现在最关心的还是发展,如果哪个国家把南海的生态、经济、海上秩序搅乱了,在东盟内部肯定会坏了自己的名声。越南对内要保证就业、吸引投资、稳住订单,对外要保住市场和关税优惠,一旦南海的局势闹得太僵,他们供应链的弱点就会暴露出来。用短期的地缘政治筹码,去换长期的经济不稳定,这笔账其实不划算。
现在越南面前有两个选择:要么踩刹车,回到对话合作的轨道上来;要么硬扛,那就得承受中国执法和经贸摩擦带来的代价。至于有没有外部力量能帮他们兜底,不妨问问菲律宾的感受——宣传里说的支持,和实际能拿到的帮助,差得远着呢。
如果越南还有点战略耐心,就应该收起现在的冲动,坐到谈判桌前,把“南海行为准则”谈细,把“共同开发”落到实处。对中国来说,底线已经画得很清楚了:谁越线,谁就承担后果。
南海不是比谁嗓门大的地方,而是看谁能把复杂的事情,用常态化的方式处理好。中国会稳住姿态,用准手段,把好节奏,用实际行动告诉所有人:谁都别想在南海搞特殊,这是原则,也是必须遵守的准则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