一、英国高调涉台,中方强硬回应
当地时间7月27日,英国国防大臣希利在澳大利亚达尔文港口的“威尔士亲王”号航母上宣称,若台海爆发冲突,英国准备好作战,还会与澳大利亚并肩作战。这一表态被视为英国在台湾问题上迄今为止最强硬的公开言论,甚至带有“战前动员”意味。
英国此番举动,一方面是想在“脱欧”后刷存在感。其在国际舞台影响力大不如前,无论是欧洲还是亚太事务,话语权都大幅减弱,只能靠这种高调表态制造声量。另一方面,是向美国表忠心,希利选择在澳大利亚的航母上发言,显然是想表明跟随美国搞军事演习的态度。
但这更多是政治作秀,英国在亚太几乎没有实质军事存在,与地区国家利益联结也不紧密。所以希利话音刚落就赶紧“找补”,称只是“泛泛而谈”,对台政策未变。
对此,我国国防部新闻发言人张晓刚7月30日提出两个明确要求:一是英国在台湾问题上要谨言慎行;二是不得向“台独”分裂势力发出错误信号。这既是对英国的警告,也是对所有干涉台海事务外部势力的警示。
赖清德(资料图)
二、赖清德深陷多重困境
(一)岛内政治危机四伏
民进党首波“大罢免”以25比0惨败,可赖清德不仅不反思,还计划推动第二轮,引发民众强烈不满。调查显示,60.6%的人不认同“大罢免”,仅28.9%认同,不认同比例高出31.7个百分点。
赖清德的民调数据也惨不忍睹。蓝营相关智库8月5日公布的民调显示,其施政满意度39.3%,不满意度49.9%,不满意度高出10.6个百分点;“美丽岛电子报”民调则为满意度34.6%,不满意度56.6%。
民进党内部派系斗争也愈发明显,“大罢免”失败后,原本对赖清德不满的势力更敢于发声,其权力根基动摇。
特朗普(资料图)
(二)对美“倚赖”策略失效
赖清德原计划8月出访拉丁美洲时“过境”美国纽约,却被美方拒绝,所谓“台美关系史上最佳”的谎言不攻自破。
更严重的是关税问题,7月31日,特朗普签署行政命令,对台湾地区加征20%关税,远高于预期的15%,台湾地区股市应声下跌。为争取低税率,赖清德当局已做诸多让步,如台积电赴美设厂、采购美国天然气等,但仍未换来理想结果。
对于20%的关税,赖清德团队称是“暂时性关税”,但民众并不买账。国民党主席朱立伦指出,20%关税加12%汇率损失,企业要承担32%成本,这是“严重的挫败”。
(三)“抗中”路线不得人心
长期以来,民进党当局无视民生,炒作“抗中保台”,引发民众不满。“大罢免”失败后,这一策略被证明不得人心,赖清德操弄两岸对立让民众从厌倦转为厌恶。
岛内多数民众期待两岸和平发展、交流融合,但民进党当局却阻挠两岸交流,与主流民意背道而驰,难逃民意反噬。
中国台湾地区(资料图)、
三、下台呼声高涨,前路黯淡
面对诸多困境,岛内要求赖清德下台的声音越来越大,56.6%的人认同其应辞去民进党主席专心施政。
赖清德当局“卖台媚美”“倚外谋独”,让台湾地区民众看清“台独”是绝路。若8月23日罢免再失败,其下台压力将更大。
台湾问题是中国核心利益,任何外部势力干涉都是徒劳,“台独”势力的倒行逆施终将加速自身灭亡,两岸统一是不可阻挡的历史潮流。